阿育吠陀簡史
阿育吠陀是一門複雜的醫學體系,數千年前起源於印度,我們可以在古老的吠陀經典中找到阿育吠陀存在的證據,例如《梨俱吠陀》(Rig Veda)就提到了六十多種藥方,用來助人克服各種疾病。
《梨俱吠陀》(RigVeda)成書於六千年前,真正阿育吠陀的歷史遠比《梨俱吠陀》更久遠。阿育吠陀不僅是醫學,而且是生命的科學。人是自然的一部份,如同動植物與自然和諧共處,利用自然法則來養生和平衡內在,人身為自然的一份子,理應要遵循相同的法則。
阿育吠陀(Ayurveda)是兩個梵文字組成的:Ayu(生命)和Veda(智慧),意指「生命的科學」或「長壽的科學」。根據《阿育吠陀》定義健康(Aroga)是指身、心、靈處於均衡的位置。在身心靈平衡的健康狀態下,靈會將身體當作殿堂,在殿堂裡實現自我,幫助人達成目標。
阿育吠陀療法:一般來說,阿育吠陀療法分成三個部分:
人體三大能量
人體內的能量不斷流動,永遠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。五種元素(Pancha Bhutas)以三種能量(Tridoshs)存在於人體內,能量一旦失衡就會導致不適和生病。因此想要身體健康,就必須保持能量平衡。「Dosha」在梵文中意指「力量」或「缺陷」,因此「Dosha」一方面可以指人體內生理和心理的能量,另一方面也可以指能量失衡而導致生理或心理疾病。阿育吠陀以「三種能量理論」來認識這個世界,認為五種元素以三種能量融入有形萬物,每個人體內的三種能量組合都獨一無二,這三種能量分別是:水能(Kapha)、火能(Pitta)、風能(Vata)這三種能量可以在任何細胞、任何組織、任何器官中找到。藉由脈診、視診和個人健康史,可以斷定你獨特的體質(Prakruti),有助於你了解你基本的特質、傾向和需求。
預防勝於治療
阿育吠陀認為,只要三大能量平衡,體內無毒素(ama)尿,糞便,汗液,排泄(malas)正常,通道(srotas)暢通,就是健康的狀態。阿育吠陀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,並且被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別,以針對不同的健康需求和身體狀況。以下是阿育吠陀主要的療法分類:
潘查卡爾馬是阿育吠陀中最著名的淨化療法,主要包括五種主要的淨化方式:
使用各種藥草和天然成分製成藥物,以治療不同的疾病。例如,薑黃、阿什瓦甘達、芝麻油等。
根據個人體質(Doshas),制定特定的飲食計劃以維持或恢復健康。例如,瓦塔體質的人應避免生冷食物,更多食用溫暖和容易消化的食物。
通過瑜伽體式和冥想來增強身心健康,促進身體的平衡和放鬆。
包括各種按摩和油療,例如:
蘇斯魯塔(Sushruta)是阿育吠陀手術療法的奠基人,他開創了許多早期的手術技術。
這些分類幫助阿育吠陀療法針對不同的健康需求,提供全面而個性化的治療方法。阿育吠陀療法獨一無二而且因人而異,溫和無副作用。大多數的整體療法都會先警告病患:在排毒和根除疾病的期間,可能會覺得病情加重,等到痊癒後才會好轉,但是阿育吠陀不用。因為阿育吠陀講求平衡,溫和就是其最大的特色。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