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瑜伽經》中最重要的一句 “ChiattaVrittayah Panchatayyah Kishtaaklishta” (《瑜伽經》1.5),那麼Chiatta到底是什麼呢?
《奧義書》中提到我們的內在(antahkarana)有四個部分,分別是
在數論派中所提到的思想包括智力、自我意識、心念但未提到 chitta,在此 buddhi可能也被認為是印記的儲藏室,在帕坦加利的《瑜伽經》中並沒有提到 buddhi,因此帕坦加利所提到的 chitta和數論派所提到的 buddhi被認為所指亦同。Paatanjali 帕坦加利多次使用 chitta一字來表示西方心理學的意識概念,因此在《瑜伽經》中,Chitta是涵蓋四種內在的本質(antahkarana cathustaya),也就是:心念、智力、印記的儲藏室、自我意識。當各種的印記(samskará),如parabadhasamksaras,這是好幾世以前累積的印記,和vasanas samskar世俗欲望所產生的印記,當它們被抑制,那麼只有nirodha samskar存在於chttia中。
(註-Chitta是一個記憶庫,儲存了所有的印記和經驗,它可以具有很大的作用,但也會因為運作失調而造成困擾)。
意識狀態(Chitta bhumis)
心靈據有三種特質 (Trigunatmaka),分別是悅性 (Satvic)、變性 (Rajasic)和惰性 (Tamasic),chitta主宰這三種特質,chitta bhumi 的理論源於帕坦加利的《瑜伽經》,並在毗耶娑的評註中被詳盡闡述,他提到Chitta Bhumi是指專注的品質或狀態。這個觀點解釋並區分出人的意識在各個不同的狀態之中,要知道這五種狀態並不是漸進式進步後就不會改變的,Chitta Bhumi是會時常變動與跳躍的,可分為五種狀態分別是不安 (Kshipta)、沮喪(Mudha)、散亂 (vikshipta)、專注 (ekagra)、止息(Niruddha)。
1.不安(Kshiptam):“rajasá vishayaeshveavaritimat”,這種狀態往往是因為變性特質被誘發,心靈招致焦慮不安和躁動。
2.沮喪(Mudha):”tamasa nidradivrittimat”,這種狀態往往是因為惰性特質被誘發,心靈招致愚昧、懶惰和昏沉等行為。
3.散亂(Vikshiptama):這種狀態相較之下優於不安狀態。在這個狀態下,一個人可以沉浸在三摩地一段時間,但由於受到變性特質的影響,所有的情感、思緒開始飄散,這種心靈狀態被稱為”vikshipta”。
4.專注(Ekâgram):在這種意識狀態下,心境能保持專注集中於某一事物,此時變性和惰性處在被壓制或忽略的狀態,這種稱為”ekagrabhumi”的意識狀態,心境是朝向某個主體。
5.止息(Niruddham):在這種狀態下,悅性、惰性、變性皆被阻絕,這就是所謂的“niruddha bhumi”。
當我們在前面三種意識層次時,由變性與惰性掌控的散亂心智極為不穩定,難以專注或是下決定,這正是痛苦的來源。這三種意識層亦不在瑜伽的範疇中,後二者專注和止息就被視為瑜伽實踐的範疇,因為唯有經由這兩種狀態才能到達三摩地的境界。
那麼要如何控制心靈的變動呢?
心靈/意識的變動即 chiita vrittis 可被分為五種 , Paatanjali 提到這五種變動包含痛苦(klistha)和不痛苦的(aklishta) 。ChiattaVrittayah Panchatayyah Kishtaaklishta (《瑜伽經》1.5) 。
這五種意識波動與變動,描述了心靈如何處理和反應各種資訊和經驗:
理解這些意識波動模式有助於瑜伽修行者識別和管理心靈的活動,從而達到內在的平靜和專注。而這些心境的變動,分為痛苦 (Klishta)和不痛苦 (aklishta),Klishtavrittis產生苦難以及業和印記。具有智慧的精神狀態下所產生的行為,不會造成痛苦的心相(akilshta vritti)。 klishta vrittis 是充滿痛苦的,因為他們產印記,使人受到生死輪迴的束縛。這些苦惱伴隨著五種變動:無明(avidya)、自我(asmita)、貪愛(raga)、憎恨(dwesha)、恐懼(abhinivesha)。
Vrittis是我們受到外部刺激產生的心理反應,而心理反應以波狀的形式變動。那些外部刺激源自周遭的誘惑、渙散、歡愉、痛苦、快樂、悲傷等,自我意識則與這些思想波相連,如果思想波是愉快的,自我意識就說:「我很高興」,如果思想波不愉快的,自我意識會說:「我不高興」。這種自我意識對於「我」(或 purusha內在靈魂)的錯誤判斷,是造成所有苦難的原因。purusha不能受到思想波動的影響,它是永恆、純潔、覺醒和自由的,只要思想波及自我意識無法區別開來,人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的真實自我。
只有在思想波得到控制的情況下,才能使錯誤的自我意識停止與「我」產生關連,才有可能邁向開悟。
範例: 我們以湖水來理解思想波的運作:當水面是平靜清澈的,才有可能看到湖底,但若湖水有漣漪或是混濁的,那麼自然不太可能看到湖底。湖底代表著真我或是內在靈魂 (Purusha),湖代表著我們的心靈或意識 (Chitta),漣漪和混濁則代表我們漂移的意識或心相 (Vrittis),因此當我們的意識平靜清澈,才有可能看見真我或是 purusha。悅性特質的人是平靜的,他能控制思想的跳躍。瑜伽旨在限制心靈的向外傾向,並將其向內牽引到到自然純淨的狀態,唯有如此才能使心靈進入正軌。
延伸閱讀《如何停止心念的波動-“Manas nirodhah”》
《本文節錄自-AYUSH QCI 師資培訓中文版教科書》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