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tta 的概念

2018-04-09 8773 0

《奧義書》中提到內在(antahkarana)有四個部分,分別是

  1. 印記的儲藏室 (chitta)
  2. 智力 (buddhi)
  3. 自我意識 (ahankar)
  4. 心念 (manas)

在數論派中所提到的思想包括智力、自我意識、心念但未提到 chitta,在此 buddhi可能也被認為是印記的儲藏室,在帕坦加利的《瑜伽經》中並沒有提到 buddhi,因此帕坦加利所提到的 chitta和數論派所提到的 buddhi被認為所指亦同。帕坦加利多次使用 chitta一字來表示西方心理學的意識概念,當 chitta因此被認為是意識時,其被用於全面性地包括,智力、自我意識和心念,這些通常被稱之為心質或心靈。心靈據有三種特質 (Trigunatmaka),分別是悅性 (Satvic)、變性 (Rajasic)和惰性 (Tamasic),chitta主宰這三種特質,而 chitta又可分為五種狀態分別是不安 (Kshipta)、昏沉 (mudha)、散亂 (vikshipta)、專注 (ekagra)、控制 (nirodhah)。
1.不安(Kshiptam):
“rajasá vishayaeshveavaritimat”,這種狀態往往是因為變性特質被誘發,招致焦慮和躁動行為。

2.昏沉(Mudham):
”tamasa nidradivrittimat”,這種狀態往往是因為惰性特質被誘發,招致愚笨和駑鈍的行為。
3.散亂(Vikshiptama):這種狀態相較之下優於不安狀態。在這個狀態下,一個人可以沉浸在三摩地一段時間,但由於受到變性特質的影響,所有的情感、思緒開始飄散,這種心靈狀態被稱為’vikshipta。
4.專注(Ekâgram):在這種意識狀態下,心境能保持專注集中於某一事物,此時變性和惰性處在被壓制的狀態,這種稱為”ekagrabhumi”的意識狀態,心境是朝向某個主體。
5.控制(Niruddham):在這種狀態下,悅性、惰性、變性皆被阻絕,這就是所謂的niruddha bhumi。
前面三種意識層次不在瑜伽的範疇中,但專注和控制就被視為瑜伽實踐的範疇,因為唯有經由這兩種狀態才能到達三摩地。
Chitta是四種內在的本質(antahkarana cathustaya)分別是:心念、智力、印記的儲藏室、自我意識。當 各種的印記(samskará),如parabadhasamksaras,這是好幾世以前累積的印記,和vasanas samskar世俗欲望所產生的印記,當它們被抑制,那麼只有nirodha samskar存在於chttia中。
(註-Chitta是一個記憶庫,儲存了所有的印記和經驗,它可以具有很大的作用,但也會因為運作失調而造成困擾。)

意識狀態(Chitta bhumis)
chitta bhumi 的理論源於帕坦加利的《瑜伽經》,並在毗耶娑的評註中被詳盡闡述,他提到Chitta Bhumi是指專注的品質或狀態。這個觀點解釋並區分出各種特質的人,毗耶娑提到五種意識狀態(Chitta Bhumi)
昏沉意識 Moodha Chitta -健忘、愚昧和嗜睡的,這種意識狀態的專注力最低。

  • 不安意識 Kshipta Chitta/ 不安定和極端的狀態。
  • 散亂意識 Vikshipta Chitta/ 這種意識在兩個對立面中間處於搖擺的狀態。
  • 專注意識 Ekagra Chitta/ 這個意識是一種專注狀態。
  • 受控意識 Niruddha Chitta/ 是一種意識完全受到約束的「無念」狀態。

瑜伽是開始於專注的意識狀態 (Ekagra Chitta)。在Kshipta的狀態,由變性掌控的散亂心智極為不穩定,難以專注或是下決定,這正是痛苦的來源。

那麼要如何控制心靈的變動呢?

心靈/意識的變動即 chiita vrittis 可被分為五種 , Paatanjali 提到這五種變動包含痛苦(klistha)和不痛苦的(aklishta) 。
ChiattaVrittayah panchatayyah Kishtaaklishta (《瑜伽經》1.5) 。我們意識波動 (Vrittis)的模式分為五種:

  1. 正確知識 (pramana)
  2. 錯誤認知 (viparyaya)
  3. 妄想或幻想 (vikalpa)
  4. 免於心理運作的深睡 (nidra)
  5. 記憶 (smritti)

這些心境的變動,分為痛苦 (Klishta)和不痛苦 (aklishta),Klishtavrittis產生苦難以及業和印記。具有智慧的精神狀態下所產生的行為,不會造成痛苦的心相(akilshta vritti)。 klishta vrittis 是充滿痛苦的,因為他們產印記,使人受到生死輪迴的束縛。這些苦惱伴隨著五種變動:無明(avidya)、自我(asmita)、貪愛(raga)、憎恨(dwesha)、恐懼(abhinivesha)。
Vrittis是我們受到外部刺激產生的心理反應,而心理反應以波狀的形式變動。那些外部刺激源自周遭的誘惑、渙散、歡愉、痛苦、快樂、悲傷等,自我意識則與這些思想波相連,如果思想波是愉快的,自我意識就說:「我很高興」,如果思想波不愉快的,自我意識會說:「我不高興」。這種自我意識對於「我」(或 purusha內在靈魂)的錯誤判斷,是造成所有苦難的原因。purusha不能受到思想波動的影響,它是永恆、純潔、覺醒和自由的,只要思想波及自我意識無法區別開來,人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的真實自我。

只有在思想波得到控制的情況下,使錯誤的自我意識停止與「我」產生關連,才有可能邁向開悟。
範例: 我們以湖水來理解思想波的運作:當水面是平靜清澈的,才有可能看到湖底,但若湖水有漣漪或是混濁的,那麼自然不太可能看到湖底。湖底代表著真我或是內在靈魂 (Purusha),湖代表著我們的心靈或意識 (Chitta),漣漪和混濁則代表我們漂移的意識或心相 (Vrittis),因此當我們的意識平靜清澈,才有可能看見真我或是 purusha。
悅性特質的人是平靜的,他能控制思想的跳躍。瑜伽旨在限制心靈的向外傾向,並將其向內牽引到到自然純淨的狀態,唯有如此才能使心靈進入正軌。

Nirodhah: 停止心念的運作
Nirodhah是由字根「ní」和「rud」組成的,Ni指的是「之下」,rud意味著「限制或抑制」。總而言之,它們意味著「結束、消除、停止、瓦解等等的過程。」
《奧義書》將心靈的四個部分: ( Chitta、Budhhi、Ahamkar 和 Manas) 比喻成輪子的四個輻條,當輪子保持旋轉時,輪轂的中心保持靜止,卻看似也在旋轉。同樣的,個體也通過心靈四部分的具體表現分別運作。
十種受心念(Manas)支配的感官(indriyas)
五種行動表達(kamendriyas)分別是:排泄、生殖、走動、抓握、說話
五種認知感官(Jnanendriyas)分別是:嗅覺、味覺、視覺、觸覺、聽覺,這些感官與外部世界相連。
Chitta所有的變動需要被控制或平息,如前所述,心念的五種變動是正確知識、錯誤的認知、想像/妄想、深度睡眠和記憶。在上述五者中,可能會對於停止正確知識和深度睡眠有所困惑,但是這兩者也屬於會產生印記 (samskara)的心相(Vrittis),反過來又引起 Vrittis和其他的 samskaras等,從而使人們被看似無限的生死輪迴綑綁。此外,只有當Vrittis產生時,Chitta才會存在,也因此當 purusha(純粹的意識 – 人的真實自我)和 chitta之間存在錯誤的判別,會導致苦難和痛苦。
當能控制所有心相的發生,那麼純淨的意識便能安然存在於我們的本性中 (tada drashtuhu swarupe avasthanama) (《瑜伽經》1.3) 。

《本文節錄自-AYUSH QCI 師資培訓中文版教科書》

Tags: chitta Categories: 瑜伽 108
share TWEET PIN IT SHARE
Master Nilesh

瑜珈教學經驗25年。擁有了全印度區域性及全國性的Yoga King頭銜與超過25年的Yoga Shree頭銜,除此之外,在泰國、澳洲、中國、日本、馬來西亞、香港、台灣、越南也榮獲許多殊榮。 教授課程/ 哈達瑜珈、強力瑜珈、強力節奏瑜珈、拜日式系列課程、拜月式系列課程、瑜珈療法、熱瑜珈、瑜珈體位法和呼吸法、希瓦南達瑜珈、能量瑜珈、阿南達瑜珈、冥想和放鬆,以及壓力管理課程、伸展以增進柔軟度的課程。

Related Posts
Leave a reply

發表迴響